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向世界展开中国画卷--北京奥运开幕式诞生记(上) (4)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9日15:13   北京日报

  立起、推翻,再立起、再推翻。

  用这四个简单的词汇,来描述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过程再贴切不过。这些从世界各地聚拢来的文化精英每个人都清楚,外国人说“好”容易,让国人说“好”难,饱受非议的雅典“8分钟”便是例证。中国的老百姓恐怕在全世界是看晚会最多的,中国一个月晚会的量顶得上欧洲国家一年的演出量,老百姓已经形成审美疲劳,他们总希望看到新鲜东西,这对张艺谋团队无疑是巨大挑战和压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要求他们做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你知道这对艺术家是多么难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做不到,而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要不断放出这样奇异的思维的光芒。这可以说是对我们的信赖,但也可以说是对我们的一种折磨。真的是感到痛苦极了,痛苦到一种无助、无奈的状态。”张继刚经常在半夜回家的时候,告诉他的司机停在快到家的那一棵树下,“我要抽根烟”,一抽就是四五支。“你知道全中国人对奥运会开幕式有多么大的期待,这个期待是普通意义上的‘好’满足不了的。你做得再好,人家也认为你是应该的。国家如此重视,这么多精英聚在一起两三年的时间,可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出人意料了吗?或者说在一段时间内,它做到了几乎是唯一的好了吗?当我们做不到的时候,怎么办?如果想做到,这个具体的东西是什么呢?当没有的时候,当很多达不到标准的时候,是不是会感到内心恐慌和无奈呢?人家把你推到这个岗位,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你真有金刚钻吗?像我以前的作品好了坏了,观众说两句无所谓,但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啊。”在夜晚,张继刚就这样反反复复问着自己。也许,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创作者都有过这样的彷徨。

  “有些国家觉得奥运会就是一个世界级的运动会而已,会有巨大的商机,借此机会提高国家影响力,顺便表达表达自己国家的文化。中国人则要憋足劲,挽上袖子大干一场,好像要出口气的感觉,让全世界好好认识认识中国,这种心态和任何国家都不一样。”陈维亚去年从贵州参加完中国舞蹈界最重要的荷花奖比赛突发脑梗,回北京就直接住院了,一住就是1个月,出了院接茬又这样紧张忙碌地工作起来。陈维亚讲了一个真实故事,英联邦曾经有一届运动会应该有几百人放飞和平鸽,但是正式演出那天,由于劳资纠纷,举和平鸽的人罢工了,结果只有编导一个人举着和平鸽进场。结果第二天报纸说,这个放飞仪式真有创意啊,偌大广场一个人举着和平鸽,四两拨千斤。“在中国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大家觉得参加奥运会表演甚至是服务都是一种荣耀。这就是国情,中国人的情感。但由此也可以想像我们搞开幕式压力有多大。如果搞不好,艺谋首当其冲是众矢之的,我们开玩笑说,奥运会第二天,艺谋就会让板砖给拍了。”

  张艺谋也承认,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不大可能的,“我们自己也不大可能,平常心只是拿嘴说一说,所以我们也知道肩上的责任,也知道那种压力,必须全力以赴。”陈维亚就说张艺谋像是苦行僧,他在创作上特别刻苦,总是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演不惊人死不休。

  其实,创意组很多人都是自掏腰包来的,当这个团队还没有正式组建的时候,蔡国强就已经跟张艺谋他们在一起工作了。在北京吃,在北京住,从纽约到北京的机票全是他自己花的钱,这难道不是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吗?作品曾经拍卖出8300万元人民币的蔡国强还需要借助这个出名吗?不是。有的编导为了省点钱,为了急于排练用,自己花钱做道具。是国家没有钱吗?不是。是因为他们对奥运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在这样的活动中算过个人的账,从来没有。

  北京奥运会的大幕刚刚拉开,800名海内外专业艺术、技术和管理人员和1.5万名演职员为开幕式所经历的痛苦历练和激情投入,随着这一刻也凝聚成终生不忘的幸福,因为开幕式的精彩必将继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