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雪梅
新华社记者 戚恒摄
新华社记者 张铎摄
开幕式上的大型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新华社记者 张铎摄
新华社记者 焦卫平摄
从去年8月创意初步确定后,开闭幕式小规模的排练就已经开始了。今年3月启动大规模的排练。为了开幕式这50分钟的表演,演职人员付出了很多很多……
击缶
编排7小时采用7分钟
“击缶而歌,击缶而歌”,古时文人雅士开怀畅饮后高兴的场景,如今被夸张放大、仪式化地搬到了奥运会开幕式上。
同样的身高,同样的步调,2008名1.80到1.85米高的小伙子打出了中国人的情怀,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喜悦心情。
看似从容、简单的表演,实则暗藏玄机。这个模拟青铜器“缶”,每个重达60公斤,配有4块LED屏、一个电瓶和钢支架。小伙子们每次排练,推着它还是需要把子力气。编导孙育鹏介绍,为了与往常开场锣鼓的打法有所区别,打出慢发射波的感觉,光研究击打方式和节奏以及舞蹈性就用了4个星期。“我们去年9月份就开始小样排练了,恐怕是所有段落中最早进入的。”边排边改,“包括倒计时在内,7分钟的节目,废掉的编排足有7个小时之长。”
参与演出的小伙子都没有舞蹈和音乐基础,孙育鹏他们4个编导就训练30名教官,他们教400人,这400人再教2000多人,美其名曰岗位责任制。他们的排练一年四季全赶上了,冬天雪地里,小伙子们戴三层手套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打太极,跳兔子舞。今年夏天北京雨水多,推出道具没多久一下雨又赶紧推回去。
“精彩因为我参与,快乐因为我奉献”;“今天击缶不刻苦,明天就要当替补”……小伙子们非常可爱,他们在床头,甚至在缶上、缶槌上,都贴上了这样的话激励自己。这个节目打整齐是基础,平均每人200套动作一点不能错。演员唐华银说:“其中3分28秒是2008个人完全整齐划一的,训练时我们连续打10次不能出一点错。哪怕一个人错一次,就要全体加练一次。打完之后,站着的地方全被汗水浸湿了。”
活字印刷
897名演员897套动作
昨天,“活字印刷版”上,一个个长方块不断变化出风吹浪涌、水滴、菱形、长城、桃花飞舞等动态和静态图案以及三种字体的“和”字。表演完毕时,一个个小脑袋钻出方块向观众招手。“太神奇了,还以为是机械传动或者电脑作出来的。”
表演道具字模边长75厘米,高1.4米,利用剪刀叉和滑道并辅以弹簧的原理。节目的魅力正是靠一个个人以不同速度和高度推举字模,形成种种画面。“897名演员谁跟谁的动作都不一样。”该节目编导组组长姜钢说。没有先例,没有参照,这个表演太难了。“我们先在电脑里做出要表现的图案,然后分析出每一个人表演的速度和高度,再写出每个人的口诀,最后就是练得不能出一个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