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由于服务态度好,很多外国游客成了徐本禹的“回头客”。8月14日下午,天空下着大雨,一个美国游客开着车来到11号安检口,一副茫然失措的样子。
经英语交谈,徐本禹得知这个游客的同事拿着比赛的门票进入场馆了,他想进去取票。徐本禹耐心地向对方解释,没票是无法进场的。咋办?徐本禹最后出了一招,让这个游客给他的同事打电话,然后徐本禹接过电话,让对方把手机交给场内的志愿者。
一番沟通后,场内的志愿者拿着门票出来了。美国游客满意地离去。
15日上午,这个游客又来了,远远地望着徐本禹笑。很多志愿者对徐本禹说:“你看,你的追星族来啦。”他迎上前去,原来,这个游客不知道如何去奥运村,希望徐本禹送他。正好徐本禹不值班,便打车把这个游客送到了奥运村。徐本禹说:“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奥运会最好的名片。”
虽然与奥运赛场“零距离”,但徐本禹从来没有走到场内观看过比赛。他说:“没事,我可以晚上看电视重播啊。”
“志愿者的路,是追梦和回报的路”
徐本禹告诉记者,早在8年前,他还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时就是一名青年志愿者,8年来,他走的是一条追梦的路和回报社会的路。徐本禹出生在聊城一个贫困的农家,从小就受到别人的很多帮助。“我妈告诉我,别人给你一碗水,你要回报一碗肉,人必须感恩。”徐本禹说。
2002年,早已是志愿者的徐本禹来到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的岩洞小学。这里极其贫困,交通不便。支教23天后,他回到华中农业大学。后来,一个学生给他写信:“你们走了,我们很难过,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带我们爬山,教我们唱歌呢?徐老师,我梦见你了,醒了以后我就哭了。”
徐本禹哭了,他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他暗下决心,并于2003年再次来到岩洞小学,一周上6天课,一天上课8小时。除了教语文、数学外,他还教英语、体育、音乐等。2004年7月,他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石小学。大石小学处在大山之间,他一天要走30里路。2005年8月8日,他离开贵州,但那里成了他时时牵挂的地方。
“有了贵州的经历,再苦也不是问题!”
2006年年底,共青团山东省委组织一批志愿者赴津巴布韦进行一年的志愿服务。徐本禹报了名,并成为15名志愿者之一。
徐本禹告诉记者,他在津巴布韦从事中文教学。第一堂课,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校方给他提供的是一张白纸,让他把白纸当黑板。条件之艰苦让他很吃惊。
但这并不是最苦的。他说:“有了贵州的经历,再苦也不是问题了。在贵州,我是在最偏远、最闭塞的山区。而在津巴布韦,无论如何那也是城市。”
支教一年,芒果蝇的幼虫钻进了他的皮肤,肩膀上、腰上和大腿上一共有16个幼虫。他让队友一一把虫子从皮肤里挤出来,疼得受不了就咬着木板。前后用了4个小时,16个虫子才全被挤出来。
在津巴布韦,他就定下了要为北京奥运会当志愿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