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相关活动 > 中国射击、射箭队征战北京奥运会 > 射击 > 正文
新华网北京8月9日奥运专电(新华社记者刘丹、沈楠、李铮)北京奥运“首金争夺”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结束:中国“双保险”最终“双爆冷”——卫冕冠军、“大满贯”得主杜丽仅列第五、赵颖慧无缘决赛。
失落和伤感可以理解,但冷静过后,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恐怕比首金问题更严重的现实:满载中国奥运光荣与梦想的中国射击队,如何摆脱“四年一疯狂”的尴尬?
中国射击的“冷”与“热”
平日里,射击算得上是一个冷门项目;但在奥运会上,射击绝对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块最安静的赛场,往往是“奥运首金”诞生的温床。
9日早上6点左右,离女子10米气步枪资格赛还有2个半小时,北京射击场内就开始陆续迎来媒体和观众入场。
观众赵存秀,一大早从北京五环50公里开外的家中赶到了射击资格赛馆。当被问及是否对射击运动感兴趣时,这位28岁的小伙子坦言对射击运动的规则一概不知,他说“我就是冲着首金来的,就是来看杜丽的。”
记者现场随机采访了近10名观众,95%以上的都不明白射击规则,也不感兴趣,只是“奔着首金而来”。就连许多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有很多对射击运动一无所知,他们的关注焦点只在“首金”。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至今,许海峰和杜丽两次拿下“奥运首金”,中国射击军团共取得14枚金牌,占中国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的约1/10。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褪却奥运会这一华丽“衣裳”后,承载中国奥运光荣与梦想的中国射击却乏人关注、冷清万分。北京射击场馆群竞赛副主任穆勇说:射击运动的发展似乎正陷于以奥运为周期“四年一热”的怪圈。
分析下来,射击项目似乎有着“先天性缺陷”:缺少激烈的身体对抗,加上枪支管制、服装以及训练设施成本较高,其“贵族运动”的名头让人退而却步;此外,射击比赛要求场馆保持绝对安静,运动员们给观众留下的往往是冰冷的背影,很难与观众的互动。
还有,这项运动的宣传工作也存在困难。不少摄影、摄像记者感叹:“射击比赛是最难拍摄的运动,运动员总是背影以对,想拍个正面镜头都难。”
射击运动如何平衡“赛场”和“市场”?
如何留住观众?如何赢得市场?如何普及运动?如何发展梯队?成了中国射击面临的一个个严峻挑战。
穆勇透露,为了提高赛事的观赏性,便于射击项目的普及,北京奥运会“不惜成本”首次打破惯例,将闪光靶的使用范围扩大至资格赛和决赛。
所谓“闪光靶”,即直径为110毫米的飞碟靶,内含彩色荧光粉,遇击后炸裂,空中即会散落出粉末状的彩色烟尘,不仅观赏性强,而且有利于电视转播。“这将对平日略显冷门的射击项目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穆勇说,“但成本高多了。”
穆勇算了一笔账:闪光靶的成本约1·5元/片,而普通靶的成本约0·4元/片,北京奥运会期间,飞碟预赛和决赛将使用40万片闪光靶,而以往奥运会飞碟决赛只需1万片闪光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