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VS上海世博会交通篇:盛会助解“行路难”(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16日08: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小明:面对机动车迅猛增长态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北京必然而坚定的选择。北京的目标是,到2015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由现在的34%左右提高到4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各占一半左右,形成比较科学、市民出行相对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

  黄健之:世博会交通规划也要尽量与全市的整体规划衔接,不能自行一套,因为这会影响全市的交通格局。

  刘小明: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设,具有可持续性,一定要与城市全局的、长远的规划结合;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一定要考虑到交通的承载能力。我们原来的规划更多考虑人口资源的约束条件,现在还必须考虑交通的约束条件。北京新一轮规划把交通放在重要地位,意在重点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借助奥运提升交通设施能力;二是改善交通结构;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四是着力提高市民公共交通意识。

  “限行”有助缓解拥堵吗

  -北京:奥运会期间将采取车辆限行等措施

  -上海:放弃管制,世博会交通方案另辟蹊径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谈到奥运会、世博会举办期间的交通措施时,北京将采用中非国际论坛期间的限制公车出行以及单双号限行措施,而上海似乎并不打算这样做。请问两位嘉宾,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黄健之:其实“限行”是一个有效的交通管制措施,上海在召开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五国首脑峰会期间,也采取过类似管制措施。但是,上海世博会长达184天的会期,日均40万人次的客流进出园区,你说这半年时间怎么限?所以,我们在思考世博会交通方案时必须寻找新思路。

  刘小明:对于奥运会的赛事交通,国际奥委会有强约束的惯例要求,比如对运动员、裁判员的车辆出行,在时间和准点到达上,都要求严格。在奥运会期间和前后采取一定的限行措施,是历届奥运会做好交通服务保障的一条有效措施。我们肯定要采取适当的限行举措,相信广大市民会非常理解、拥护、支持这些措施。

  记者:由于几次“限行”换来了北京的蓝天、道路的畅通,不少人呼吁“限行”措施经常化。您认为可行吗?

  刘小明: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我们希望的,不是通过政府的强制限行来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出行习惯的改变,自然“限行”。“限行”措施贵在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不一定要经常化。

  借力“盛会” 能否开辟新路

  -北京:通过奥运交通,树立起现代化交通理念

  -上海:借助世博交通,使交通管理走向科学化

  记者:奥运、世博前后,京沪的交通基础设施迎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这对于加快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契机。你们最希望这会给城市留下怎样的宝贵财富?

  刘小明:解决“城市病”最关键的是政府要在快速发展中有效调节供需关系,理性思考,科学发展。“新北京,新奥运”,北京将紧抓奥运机遇,推进新北京建设。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管理所提供和积累的一些重要数据和经验,必将为北京在交通保障与改善上提供更多更好的决策依据。我们在努力探索缓解交通拥堵的新思路、新途径,使城市交通承载能力、服务水平、管理效率和市民素质都能得到提升。

  我更希望的是奥运能给我们提供新的交通理念。制定交通规划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而不是少数“书生”在办公室里画图。解决交通拥堵,政府需努力,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交通参与者都应该反思过分需求对社会资源造成的浪费。现代交通理念不仅需要大家坐车驾车时文明守章,更要求在合适场合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公共交通不是穷人交通,而是人民的交通,富人也应该坐公交车,这样才会共同受益。

  记者:“双会”提速的不仅是硬件,也让我们在现代交通理念的培养、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手段的更新上得到提升。

  黄健之:世博交通规划时,我们就希望借这次会,提升交通运能,从而向世界展示出我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尽量在建设过程中,最小扰民;在建成后,最大程度地惠民。目前,一些具体方案正在积极策划之中,这就需要体制上有更大的创新。与交通相关的各个部门都应该整合资源,共筑平台,使各种运输工具、交通结构、信息资源“无缝对接”,实现管理上的“零换乘”。

  链 接

  奥运保障:奥运会期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由目前的142公里增加到200公里。目前北京已规划了34条奥运公交专线,以构建24小时公共交通网络。

  世博保障:据预测,上海轨道交通将分担世博会50%的客流。“十一五”期间,上海规划建造80个交通枢纽,其中26个直接服务世博会。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