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秘配方让马家军迅速蹿红 神话后“三霞”命运几何(3)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14:16   中国新闻网

  马俊仁搬去大连,虽然获得了大连市政府的高度支持,但与沈阳体委崔大林等多年老上级的分开,等于自断后路。

  队员们对马俊仁的不满也越来越多。

  1993年,马俊仁闹过一阵辞职,这耽误了队员当时的几场重要比赛——让队员很不满。1994年3月搬到大连后,马俊仁忙于社会应酬,无心训练,新基地训练氛围不佳,这些都让她们对马俊仁失去了信心。但当年的马俊仁打算扩大战线,并招收一批男队员。男队员不到一年就全部离开,这进一步动摇了女队员的心,也使已浑身是病的马俊仁萌发了离职看病的念头。

  当马俊仁即将离开新基地去养病时,震惊中外的“兵变”爆发了。

  分了应得的奖金奖牌,姑娘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马俊仁。马家军由此溃不成军。1996年奥运选拔赛,马俊仁新弟子全线败北,马俊仁走下神坛。

  除了王军霞圆了自己的奥运梦,大部分姐妹们,离开了马家军都陆续放弃了长跑,回归平静,有些人甚至在生存线上徘徊。

  兵变时,“三霞”不同的选择

  在1994年12月的“兵变”中,“三霞”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也改变了三姐妹之后的命运。

  王军霞毅然带领众姐妹离去;考虑到父母都在基地务工,曲云霞选择留在马俊仁身边;而王晓霞在短暂离开后,又回到了马家军。

  “兵变”前,王晓霞已训练两年,刚刚开始崭露头角。她的个人最好成绩是1993年参加香港东亚青年田径3000米赛获得第一名。

  而“兵变”让这一切迅速改变,王晓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那时,我才16岁,只知道老队员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完全没有主见。我不记得抗议信上的内容了,只记得我签名的时候,老队员都已签上,我们小队员是最后签的。好像也没有谁刻意带头去做。”

  王晓霞的签名举动更多是跟从,她一点都没有意识到签名的后果。那时,她认为,或许回到沈阳训练,一切就会好起来。

  老队员纷纷被安排到辽宁大学开始上学,王晓霞虽然后来也拿到了辽大的文凭,但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专心训练上,但回沈阳后管理松散,训练强度根本达不到在马家军时的要求。她再没有取得任何成绩。

  此时,马家军又开始注入了一批新生力量,带过王晓霞的一些教练也希望她能回到马家军,再造辉煌。

  1995年,王晓霞回到了马俊仁身边。此时的王晓霞发现,“兵变”后的马俊仁变化了很多,不再是强硬和权威的语气,对自己各方面都很照顾。

  很快,王晓霞参加1996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10000米比赛获得第一名。1997年参加香港10公里越野赛获第二名;参加全国大学生锦标赛,在5000米和10000米的比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可此时,王晓霞的命运又遇到了拐点。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