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追忆新中国奥运击剑史 栾菊杰/邹振先见证狂喜与失落(3)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18:55  中国新闻网

  作为击剑队唯一的希望,早在1984年上半年,栾菊杰已经认领了指标——“保二争一,至少拿块牌”。尽管击剑队有20名队员同行,但领导明确指示,“中国击剑的任务,就压在你——栾菊杰一个人身上”。

  承载着中国击剑界几代人的期望,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

  按照团里的安排,有夺金指标的运动员都坐在头等舱,以示优待。栾菊杰一听,当时就急了:“不坐,本来人家不紧张,非搞得人紧张。”领导也不含糊:“这是命令。”于是,在“大腕”云集的头等舱里,她独自代表着一个项目。

  “去之前,对奥运会究竟怎么样,一点都不了解,到了赛场才知道奥运会原来这么隆重,这么大”。大家处在从未有过的兴奋感中:“楼好高”“人好多”“美国警察好高大、帅气”。从规模上栾菊杰断定:“这应该是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了”。

  接下来的开幕式,栾菊杰激动的心情仍在延续:“看台上全是人,走在场里,根本听不到任何声音”。开幕式上,她到处找美国田径界的大腕们签字,入场服的里面,签得密密麻麻。

  在栾菊杰看来,美国人对中国运动员的态度也“出乎意外”的好,“见了我们都喊‘China……’”中国代表团的纪念章一推出即告售罄,最后,一个纪念章的市价竟被炒到了80美金。

  初到“资本主义国家”

  许多队员对那届奥运会的记忆,只限于奥运村内部

  为了确保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成功亮相,中国代表团提前几年就开始了详细的部署。出国前,代表团对开幕式的服装等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一位香港商人的赞助下,特地量体裁衣,为每位成员订做了入场服。

  有趣的是,按照魏纪中的回忆,中国代表团在开幕式前,向组委会提供的入场曲是《歌唱祖国》,但进场时,响起的却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美国人为何换歌,又从何得到这首曲子,成了谁也解释不清的谜。

  而重中之重是安全问题。

  当时的国际局势尚不稳定。1983年4月7日,中国曾就“胡娜出逃事件”单方面终止同美国的体育交往。这次赴美参赛之前,中美双方事先达成了“安全协议”——美国人保证中国运动员的人身安全,中国代表团管好自己的人,防止“出逃事件”再次上演。

  一到洛杉矶,中国队就成了重点保护的对象。“美国人最害怕的是前苏联趁机伤害中国人,然后嫁祸给他们,所以非常重视。”魏纪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当时他就在代表团办公室工作,主管安全。

  尽管,有安全协议,但初到“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令许多人惊恐万分。

  一天,魏纪中突然接到报告:一个运动队去体育馆的路上,发生了枪击案。据队员们讲,一声枪响,然车后窗玻璃上就打出了一个洞,幸无人员伤亡。魏纪中赶紧联系当地警察,到现场勘察。车窗上,的确有一个小洞,但车内找不到弹壳,也没有其他痕迹。队员们的说法也不一。

  警察局调来弹道专家到现场勘察,最终认定小洞并非弹孔,可能是飞驰的车轮卷起路边的石子,砸到了玻璃所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