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追忆新中国奥运击剑史 栾菊杰/邹振先见证狂喜与失落(4)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18:55  中国新闻网

  虚惊一场之后,代表团对纪律的要求更加严格,没有比赛训练,不允许中国运动员随意活动。因此,至今回想,许多人对那届奥运会的记忆,只限于奥运村内部。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拥有了两个赞助商——健力宝集团和天津海鸥手表。这些赞助全部是出于爱国热情,不要回报。

  狂喜与失落

  当时听说许海峰夺冠,就惊了“他也能拿冠军?”

  但魏纪中说,那届奥运会时的金牌意识远没有现在浓,“安全来回,没有闪失地完成亮相”是主要目标。

  1984年7月29日,奥运会首日,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上,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击落了中国奥运历史上的首枚金牌;也为中国人的“奥运狂想”开了个头。

  邹振先说,当时听说许海峰夺冠之后,就惊了:“他也能拿冠军?”在此之前,争夺奥运首金的任务一直压在王义夫的头上。而貌不惊人的许海峰,接受正规射击训练还不到两年。事实上,直到最后一枪,摄像机镜头还是一直对着王义夫。

  “看到人家拿冠军,咱心里也急啊!”邹振先说。到美国之后,尽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但右脚的伤势恢复得很慢。但三级跳落地平均的冲击力高达800公斤,每一次着地,都是钻心的疼。

  赛前三天,邹振先在脚上打了六针封闭。“后来,队医告诉我,打完针后,我的脚就像是从水里捞上来似的”——疼得全是汗。打完针后,卧床静养,使药水慢慢吸收。“就等最后那一下子了”。

  几天后田径场上,面对熟悉的老对手,邹振先拼尽全力,只跳到16米83,仅4厘米的差距与铜牌擦肩。用邹振先的话说,脚受伤前,跑过去就能达到这个成绩。29岁的老将就这样遗憾地结束了他的奥运旅程。

  同时,栾菊杰在击剑馆里,开始了另一种抗争。

  由于击剑是欧洲的传统项目,欧洲人对这块地盘的“守护”到了疯狂的地步。从中国人站在国际舞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饱受裁判“欺负”——错判、反判,暗中帮欧洲选手取胜。

  许多年之后,栾菊杰再出去比赛,当初的裁判会跟她说:很抱歉,当时太累了,判错了。一句轻易的抱歉,运动员要承受的却是多少年的屈辱。

  中国曾无数次尝试过罢赛、申诉,但亚洲人在国际剑联里根本没有发言权,“申诉到最后,裁判承认是自己的错判,但比分已成事实,就不能改了”。

  到了后期,中国运动员对错判已经习以为常。“去之前,就知道裁判要错判。”栾菊杰说,“参加国际大赛,不仅要和对手较量,更多的是和裁判斗。”

  早在1981年世锦赛上,栾菊杰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因裁判的“帮忙”,屈居亚军。“如果不是裁判问题,当时的世界冠军就是我。”

  当时初入国际体坛,中国许多项目运动员都受到种种排挤。想胜出必须要有绝对的实力。“所以,队里要求我们出去比赛要做好思想准备,人家打10 分,我们必须要打15分,才可能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