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千金一诺北京践约--北京奥运会筹办七年间(4)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13日08:23 新华网
奥运会筹办,还是对举办城市和国家应付自然灾害等危机能力的一个巨大挑战。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是北京筹办奥运会以来所遇到的最大危机,一度让正忙于筹办奥运会的北京成为疫情最重的地区之一。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巨大的。原定那一年在中国举办的女足世界杯赛,不得不易址美国。 但“非典”期间,北京奥运筹办的步伐并没有停下。时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黄艳回忆说,面向全球进行的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的设计征集工作,当时进入到最为关键的时刻,如果方案征集工作延迟,必将波及到场馆开工等一系列后续工作。为了避免评委会的中外专家们受到疫情的侵袭,评审委员会把最重要的几次评审会移到尚未受到“非典”疫情袭击的海南举办。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建筑专家一一准时赶到海南时,工作人员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评委们在海南气定神闲地工作,最终一个叫“水立方”的方案浮出了水面。四年后,这座奥运建筑以其梦幻般的造型与“鸟巢”比肩而立,震撼了全球。 奥运会比赛场馆的供电,看似不起眼,但同样也是比赛组织者和相关部门面临的挑战之一。2007年就曾发生过比赛场馆断电造成混乱的事件。为保证奥运期间不出现电力事故,北京市新建了奥运电力工程,为此,北京电力系统的数万职工已奋战了几年。安宝华是驻守“鸟巢”的电力科长,为做好这一主体育场的奥运供电工作,她一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做梦都总梦见鸟巢,梦见配电室”。 展示 奥运会不仅是体育运动的盛会,也是东道主的文化博览会。在奥运筹办中,北京力争通过奥运舞台,向世人展示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展示北京与现代化并存的古都风貌,展示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开阔的胸襟。只有做好这些展示,才能体现北京奥运会的特色和魅力,这同样也是我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 有着1700余万人口的北京,是世界上超大型城市之一,仅机动车就有300多万辆,空气质量一直是困扰北京奥运会的一大难题。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漂浮在北京上空的某些污染物,周边地区的影响达到了一半以上。显然,仅仅控制本地的污染源,无法履行北京对奥运的承诺。于是,山西、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也行动起来,花力气消灭污染源。 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为了办奥运会,也是“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理念的体现。 尽管现代化大厦鳞次栉比,但四合院依旧被称为北京在国际上的“名片”。如今北京展示给世人的,是比申办前更完整的古都风貌。 从2002年开始,北京市文物局在旧城区内对四合院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对132个危改片中上千组四合院逐院排查,根据专家意见制定了保护院落评审标准,从中确定了保护院落名单。如今,北京市分三批进行挂牌保护的四合院已达658处。 对于奥运场馆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感到非常自豪——奥运场馆建设没让一处地面文物建筑受到破坏,一些场馆还专门为保护地面文物而进行了避让。为了保护有200多年历史的清代治贝子园和7棵古松,北京大学校内的奥运乒乓球馆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先是主场馆西侧部分向东挪了6米;为了避开古松,场馆又南移了3米。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