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鸟巢”建设者吐露心声:世界级建筑难题没有先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10: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5年筑“巢”,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横空出世!“鸟巢”的问世,为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画上了圆满句号。

  本报记者探访“鸟巢”的设计与建设者,他们,只是数十万奥运场馆建设者中的代表。据了解,仅参与“鸟巢”建设的就达两万多人,最多时工地上有7000多人。

  他们,平凡而伟大!

  忙碌的工地总指挥

  谭晓春,57岁,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总经理、党委书记。

  初见谭晓春,身板高而结实。2003年9月,他领着一拨人第一次走进当时尚未正式开工的“鸟巢”工地,至今快5年了。

  5年中,谭晓春累计有3年时间夜晚是在工地度过的。今年除夕,和前几个春节一样,他爱人又到了工地,晚上两人一起和坚守工地的工人们吃年夜饭。一直忙到大年初三,谭晓春才抽空回家换了一套干净衣服。

  作为总承包部总经理,谭晓春就是“鸟巢”前沿阵地总指挥官。他和同事们将现代科技引入“鸟巢”施工组织与管理:开发“建筑工程多参与方协同工作网络平台系统”,实现“鸟巢”工地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钢板加工厂家的“零距离”沟通;建立“虚拟建造系统”,实现在工程施工前的模拟施工……

  谭晓春告诉记者,“鸟巢”钢结构焊缝总长300公里,可每一条焊缝的焊接人、焊接时间、焊接部位等,他都一一记在了电脑里。“百年奥运,中华圆梦。一定程度上说,这‘鸟巢’代表着北京奥运,北京奥运代表着中国形象,我们必须精益求精,除了确保万无一失外没有其他选择。”

  “鸟巢”工地上的许多人都说,谭晓春是最繁忙的人。就在采访过程中,谭晓春又接到了新任务:出任奥运会期间“鸟巢”保驾护航的负责人。“虽然‘鸟巢’卸载了,但我们‘鸟巢’建造者的责任现在还不能卸载,永远也不能卸载!”谭晓春语气仍是那样坚定而从容。

  焊枪巧“绣”300公里

  潘民祥,34岁,上海四安金属结构公司焊接技师。  

  潘民祥和千余名焊工一起,历时两年,克服重重困难,将那些巨大的钢柱和桁架用一条条焊缝、一个个焊点焊接筑成钢铁“鸟巢”。

  有着10余年从业经验的潘民祥是南区焊接施工的队长,半个“鸟巢”由他们焊接而成。

  “鸟巢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也是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奥运关键项目。钢结构焊缝总长300公里。”潘民祥说,国内首次采用的一种高强度特厚钢板,他们也是首次焊接。焊接时,需先将钢板加热到150摄氏度以上,为保证焊接质量,必须连续焊接不中断。

  炎热的夏季,焊工身穿厚厚的防护服,手执面罩、焊枪,分小组轮流交替施焊。焊接柱脚箱体时,箱体外围加热后,焊工要钻到箱内焊接。一般一个焊工要在不足1平方米的高温箱体内施焊10分钟,然后由另一个焊工接替。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