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十年承载光荣与梦想 记录首都体育馆的前世今生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09:20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亲历

  老员工眼中的首体

  本报记者 汪大昭

  田有年说起首都体育馆的往昔,如数家珍。1971年,16岁的田有年进入首体,从一名普通服务员做起,在这座让他一辈子自豪的体育建筑里干了30多年。“最早曾经取名为人民体育馆,落成后的正式定名是首都体育馆”,老田一开口,就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68年建成的首都体育馆,经过三次大改造,至今得益于当初设计时布局开阔和基础条件好,在感觉上与新建场馆没有多大区别。看台容量17400多人,在国内的大型体育馆中仍名列前茅。

  1990年亚运会前,首体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当时,体育馆还很年轻,工程量不大,主要是将容易损坏的灯管式电子记分牌改成了灯泡显示。10年后的第二次改造,照明、音响等效果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次改造历时两年半,投资1.7亿元,去年11月底完成。为了适应奥运会比赛需要,从里到外焕然一新,只要有一阵子没到首体来,就会觉得跟印象中的首体很不一样。”

  完工不久的馆内,一点没有刺鼻刺眼的感觉。老田说,这次改造工程特别强调材料要符合环保规定。原来没有空调设备的房间里都增设了集中空调,机房的功率、节能和环保都达到了指标。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区域更为合理。馆外的环境也有很大变化,当年兴建时这里曾是一片荒地,门前的马路只是一个拐弯,逐渐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有利于不同层次的群众来这里参加各种活动。“首体是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体育馆,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就是在这里成立的。从1986年起,首体用5年时间从完全靠国家财政拨款,实现了向自收自支的转变。对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来说,这是个有推广意义的探索”。

  从周恩来总理陪着尼克松总统观看乒乓球表演,到NBA火箭队在这里比赛,岁月沧桑,见证过许多历史重要时刻和事件的首都体育馆英姿依旧。位于北京西部交通枢纽地带,决定了首体将来的利用仍有广阔前景。田有年说,1984年建起综合馆后,开办了俱乐部和培训班,一直影响到东北和南方地区。此后,国家体育总局将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设在这里,比赛馆里也淘汰了氨制冷设备,再也不用整天为会不会发生氨泄漏事故担心了。过去,扫冰车也是烧汽油的,老外一进来就要戴口罩,现在的扫冰车已经用天然气和电力取代燃油了。

  三次改造,跨越了20年,首都体育馆已经40岁。如今,首体成了奥运会赛场,田有年也成了北京奥运会首体团队的部门负责人,这里的一切都为迎接最辉煌的日子做着最后的准备。

  情结

  听观众说过去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长云

  首都体育馆40年的沧桑历程不仅记录着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也给无数体育爱好者留下难忘记忆。“好运北京”2008中国俱乐部男女排球赛期间,记者在看台上遇见了一名观众,就与首都体育馆有着不解之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