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其时,正逢中国体育明星的真空期——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已逝,乒乓球遭遇瑞典军团强力阻击,羽毛球尚未设为奥运会项目……泳坛的“金花”们开始成长为体坛明星。
“外来的和尚”改变训练方法
成绩的进步并非没有来由。从1982年至1988年间,中国游泳队内部完成了一次训练思想的大转变。
长久以来,中国游泳界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认为长距离是基础,只有把长距离的基础打好,才能在短距离上厚积薄发,有所突破,并且认为中国人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练长距离更占优势。
这一思想在1980年陈运鹏上任国家游泳队副总教练之后,开始转变。当时的国家队主教练穆祥豪主抓长距离,而陈运鹏则主抓短距离。在陈看来,短距离的速度和长距离的耐力是相互独立的两套训练构架。
汉城亚运会的三枚金牌均出在短距离项目中,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初步胜利。
而1988年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亚洲游泳锦标赛中,杨文意意外打破5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中国游泳运动员的进步第一次震惊了世界泳坛。
赛前,媒体们普遍看好黄晓敏的200米蛙泳——女子长距离此前一直是中国队的主菜。据罗京生回忆,当时大家去看其他的比赛时,一位年轻的记者,悄悄躲在屋里炮制了一整版黄晓敏破纪录的文章。文章刚结稿,赛场就传来杨文意破世界纪录的消息,这位记者措手不及,成为大家的笑柄。
“德国教练克劳斯最早把高原训练的方法带到了中国,由他这起,我们才知道游泳应该是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结合。”在钱红看来,中国游泳由此开始的技术革新,是之后一系列辉煌的起点。
1986年,中国派出一名排球教练到东德帮助训练。作为交换,前东德国家队的主教练克劳斯来到中国短暂执教。钱红说尽管克劳斯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却为中国带来了许多国际上先进的训练理念。而在1974年,游泳队刚恢复训练时,就立刻将澳大利亚的主教练请来,给中国队做顾问。期间,还与澳大利亚、美国等游泳强国保持着长期联系。经常是一个教练带三五个队员,分拨去国外训练。
而中国本土教练对游泳的训练方式大多限于量的积累——钱红曾经每天游过2万多米,在游泳池中泡上8个多小时。
“虽然当年联系起来不方便,国家队的教练都和国外的同行保持着长期的书信往来,一旦听说国外有什么最新的突破,就兴奋地聚在一起探讨。如今的游泳队这种传统反而淡了很多。”钱红告诉记者。
罗京生也有类似的看法:现在再提起国外出现的新动向,教练组都非常自信,好像我们早就已经知道了,可“早知道”并不代表不用学了。
所有一切都改变不了历史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风头正劲的中国游泳队以23金对7金彻底颠覆了日本亚洲泳坛霸主的地位,堪称亚洲泳坛一次改朝换代的比赛。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中国队已稳稳把持着5个女子项目的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