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许海峰清楚地记得,当他拿着那把枪站上奥运会的赛场时,离他正式开始练习射击不过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在这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凭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完成了从一名外行到国家队成员的惊人“跳跃”。而在此之前,他做过三年销售员,还曾是供销社里的普通职员。
略显神奇的经历与短暂的从业时间,让外界对于许海峰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并不看好。比赛前一天,许海峰没有参加开幕式。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直到次日比赛开始之前,才以一身红色运动服亮相普拉多射击场。起初,人们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第20届奥运会金牌得主斯卡纳克尔身上,随着许海峰的表现越来越精彩,他的身后开始聚集起人群围观。前两组,打得很顺。第3组打出一个8环后,许海峰自我感觉不太好,很快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人说我离奇失踪,其实我就是去休息了一会儿。既然时间充裕,何不去调整一下紧张的心情?”他说。
休息回来,许海峰状态依旧不算稳定。直到决定性的最后3发子弹,他5次举起手枪,又5次放下,终于以两个10环,一个9环,最后一个结束了比赛。由于当时还未采用电子靶,等待人工记数的过程十分漫长。当裁判长终于宣布许海峰的成绩为566环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出人意料地改写了历史。
颁奖典礼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紧握着许海峰的手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一天。”许海峰对萨翁的鼓励印象深刻,却一再表示这“伟大的一天”不属于他个人,而属于整个中国。“这个成绩在当时的确能唤醒民族自豪感,给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以巨大的鼓舞。我们用事实证明,我们并不是他国口中的‘东亚病夫’。”
从洛杉矶回国之后,许海峰就主动将自己的金牌捐给了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庆功会上,他用平实的语句述说自己的真切感受:“什么首金啊,‘零的突破’啊,大家给了我太多的荣誉。而我自己很清楚,这些都不是我个人的。既然金牌意义重大,那就理应放在博物馆里。我要是想它了,随时去看看就是。”
角色之教练员——十年心血两员爱将
洛杉矶的一战成名,让许海峰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无法逃避追堵的人群,各种各样的采访、活动络绎不绝。在这样的环境下,许海峰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向后延续了10年,尽管也曾取得不少优异战绩,却再也未能登上过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1994年底,37岁的许海峰选择了退役,随即执起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班主教练的教鞭,在同一个集体中开始了“二次创业”。“直到自己做了教练才发现,教练员比运动员难当很多。”许海峰感慨道,“运动员自己只要把握好自己就可以了。而做教练则不同,训练的运动员人数较多,每个人的技术水平和基础都不一样,性格特征也各有不同。如何把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队员训练成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好成绩的选手,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在许海峰所带的队员中,有两位勇夺奥运冠军的“高徒”——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25米手枪金牌获得者李对红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冠军陶璐娜。在弟子的评价中,师父不爱笑,很严肃,甚至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事实上,许海峰的严肃通常只留在训练场上,生活中的他,时不时的会来点小幽默,偶尔也心甘情愿地让队员们“整”一趟。
2000年奥运会陶璐娜顺利夺冠之后,几名队员就商量着要将教练抛起来庆祝。“3个运动员联合起来说要抛我起来,我想自己也别老是弄得很严肃,就索性配合他们让他们抛。结果,我这么重的体重被几个小姑娘抛起来,差点没给摔到地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许海峰的嘴角不经意地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