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堵,是大城市的通病。北京“感染此病”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学者们提出解决之道在于“公交优先”。不过,并未被采纳。 (更多精彩新闻 请访问京华网www.jinghua.cn)
2001年,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如何实践缓解交通拥堵的承诺,北京开始努力寻找“良方”,公交优先很快被确定为“良方”之一。
公交优先政策的回归和一揽子疏堵工程的实施,让北京交通在过去7年发展迅速。
不过,北京疏堵仍未因为奥运会召开结束,公交优先的方略仍在强力推进。
1984年的塞车
长长的车流排在崇文门、建国门路口,出城的路堵得要命,焦急的司机在驾驶室里按着喇叭,可道路没有一丝松动的迹象……
70岁的段里仁仍然记得北京二十多年前拥堵的情形,那是1984年。
那年,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都相隔很近。北京的机动车少,主要是货车,交通流都是早上出城,晚上进城,一直畅通。临近三个节日,早上出城变得困难,以前从不堵车的崇文门、建国门路口都出现拥堵。
从1973年9月参与组建全国第一个交通研究所开始,段里仁在北京市交管局一直工作到2003年才退休。前后30年,他见证了北京历次的交通拥堵。现在,这位老交通专家至今仍活跃在学术界。
段里仁回忆,当时交通管理措施很少。出现拥堵以后,交通管理开始逐步提上议程。北京把货车改为夜间运行,拥堵有所改善。
1995年,北京再次大规模交通拥堵。段里仁说,这一年,改革开放已接近20年,北京的机动车迅速增长,到1997年达到100万辆,而1978年只有7.7万辆。
当时,北京的拥堵不断增多。发生堵塞的路口数攀升,路段上也发生拥堵。这次拥堵给段里仁留下的印象是,小汽车发展特别快,公共汽车常常被淹没在小汽车的洪流当中。
1998年11月,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请书,决定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成为很多人质疑北京再次申奥的理由。
公交优先未被重视
解决交通拥堵之道,学术界很多人倡仪效仿法国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公交优先”。
段里仁说,这个观点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来,他在1984年出版的《城市交通概论:交通工程学原理与应用》中用专门一章阐述了公交优先的重要性。
为引起领导的重视,段里仁曾有一段从马列经典中寻找理论支持的经历。
1984年,段里仁已任北京市交管局交通研究所所长,他当时想从马列主义等经典理论上寻找到他们重视交通的依据。他在国家图书馆日文资料中意外发现一个论述马克思是交通专家的观点。
此后,段里仁搜集相关资料,写出《马克思论交通是生产力》的论文。1986年,这篇论文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城市交通研讨会上提交,会议由当时的国家科委、公安部、建设部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