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人们习惯性的思维中,交通仅仅是修路。
另一方面,在各行业纷纷市场化和政府财政压力的背景下,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尝试公交市场化,以甩掉或减少每年对公交不菲的财政补贴。北京是尝试者之一。
1999年6月18日,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一名高管说,巴士公司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特别是上市以后。起初,巴士公司获得的都是中关村之类的优质线路。这些巴士车收费比普通公交贵而且无法使用月票。这些政策,把老百姓“赶”出了巴士车。
这一年的9月28日,历时10年的地铁1号线复兴门至四惠东工程终于完工,北京地铁1号线和2号线成形,不过还远远没有网络化。北京的第三条地铁线13号线,直到1999年12月才开工。
公共交通的不方便、不舒适让很多人转而购买私家车,北京开始进入了一个机动车飞速增长的时期。
大雪堵城促建新机构
“2000年以后,北京开始出现大面积的拥堵。”段里仁说,京城第三轮大拥堵时,城区大小道路均出现拥堵,甚至包括长安街。拥堵的范围也由二环、三环逐渐向外扩大。
次年的7月13日,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决策者们开始着手为北京寻找“药方”,缓解交通拥堵。不过,在段里仁印象里,约4个月后,一场大雪引发了一次令市民足以震惊的交通拥堵。
2001年12月7日,大雪突然在午后降临北京,京城交通开始陷入瘫痪的状态,拥堵从午后持续到次日凌晨。那天,段里仁本来应该在19点在清华大学讲学,接近瘫痪的交通让他在晚上23点多才到。
有媒体称,这是京城百年不遇的交通大拥堵。而在当时,北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府机构来对交通拥堵负责,公路、运输、执法各有独立机构管理,他们可以都管交通但似乎又都管不着。
在此背景下,2003年2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成立,统一管理北京的公共交通、公路和水路客货运输、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等。
2003年2月27日,原北京公交集团董事长赵文芝被任命为北京市交通委首位主任。38岁的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小明,出任市交委常务副主任。
上任伊始,赵文芝和刘小明面临的头等大事是抗击非典。非典一过,空荡荡的大街又恢复了拥堵。
这一年,段里仁从北京市交管局总工程师的职位上退休。8月4日,他服务30年的交管局宣布,京城机动车总量突破200万辆,这比原先的预期整整提前了7年。
2003年10月9日下午,一场不算大的秋雨,再次让京城交通几乎陷入瘫痪。10月中旬开始,质疑北京交通的报道频频出现,一家新闻周刊甚至称“首都成了首堵”。
这篇报道刊出的第二天是2003年10月18日。当天,应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组委会之邀,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了主办城市长沙。当时,新华社的报道称,芬兰籍委员彼得·塔尔伯格说:“北京现在的交通存在问题。我认为,这将是你们筹备2008年奥运会面临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