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贵州:地处西南边陲的黔之地 红色革命的根据地(6)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1日16:17  新浪体育

  五、解放后经济建设

  1949年冬,国民党政权崩溃时,贵州经济濒临破产边缘。贵州解放后,1950年至1952年,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打击投机资本,整顿市场秩序;开展物资交流,活跃城乡经济;建立国营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1951至1952年,在干部中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工商界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为克服财政经济困难,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至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49年增长48.1%和13.1%,财政实现结余,财经状况根本好转。

  1953年至1956年,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普遍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发展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1953年至1957年,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收入总值期末比期初增长63.7%。1953年10月,粮油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9月,棉花实行统购统销。

  1958年,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运动,全民大炼钢铁,实现人民公社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合称“三面红旗”)。“大跃进”运动中,全省干部群众建设热情高涨,兴修一批水利工程,地方工业和交通运输有较大发展,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高指标、假大空泛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效益很差,浪费严重,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1960年初起,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局部调整。调整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关系。恢复和增加社员自留地,扩大大包干范围,恢复农村副业生产。开放农村集贸市场,增加日用工业品生产。1961年,改变连续两年粮食总产量下降的局面。农民增加收入。从1960年下半年起,重点纠正农村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和生活特殊风”五风。1962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投资规模。分别采取“留、撤、并、缩、转、改、放”办法整顿工业企业。轻工业比重迅速提升。精简职工,压缩城市人口。1962年底,比上年分别减少18.5%和24%。1963年至1965年,继续调整国民经济。至1965年,财经形势向好,财政结余,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了一定改善。

  1964年下半年至1978年底,国家在贵州开展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包括相关产业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在内的“三线建设”。(这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为战备作出的生产力重大战略转移)根本改变了贵州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增强工业和科技实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成为全国战略后方基地之一。这一时期,建成航空、航天、国防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建成川黔、贵昆、湘黔三大铁路干线;建成六盘水国家统配煤矿基地;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大幅度扩大生产能力。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三线建设”的开展,国民经济取得进展。但也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农业停滞不前,10年间农业总产值仅共增长3.7%,全省人均口粮减少51.4公斤;工业企业亏损面达52.6%;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下降,大中型项目建设周期由平均6年拖延至11年;商品供应紧张,地方财政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