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地处西南边陲的黔之地 红色革命的根据地(7)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1日16:17 新浪体育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至1978年,着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农业虽遭遇1978年严重旱灾,农业总产值却有较大增长。两年分别增长10.3%和2.9%;由于“三线建设”的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76年增长80.5%。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经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80年至1984年,农村普遍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4年农村恢复乡镇,农村人民公社实际已不复存在。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工业企业扩大自主权。1979年开始试点,1983年全省国营企业推行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第二步“利改税”,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改革商品流通体制,放宽商业和物资经营体制,建立生产资料市场。实施城市综合改革,放开农副产品市场,允许农民进城销售;中央及省属部分企业下放到市;下放计划管理权限,推动改组联合。计划、财政、金融、物价、劳动、工资管理权限进一步放宽。贵州与全国一些大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达成协作项目650项,资金引进、物资协作共6亿多元。与国外及港澳地区开展贸易经济技术协作,引资4000余万美元。1979年至1983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压缩基本建设和投资规模,积累率从1980年的25.4%,降至1983年的19.0%;发展日用品工业,提高工业经济效益;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改善农作物布局,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下放林权;放宽畜牧政策,以“户养为主”。1982年到1985年,全面整顿国营企业,全省共整顿国营企业5730户。1985年,全面完成“六五”计划指标。期末与期初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8.8%。 1984年至1991年,全面推进改革开放。1985年起,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推行承包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兼并。至1991年,组建企业集团31个。改革商品流通体制,至1991年,城乡集贸市场达2570个。扶持个体私营经济,至1991年,有个体工商户19.02万户,私营企业1878户。配套改革计划、财政、金融体制,开放农产品和重要日用工业品价格。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乡、村经济组织和其他改革项目。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全国30个省(市、区)及5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综合治理人口、粮食、生态。1989年建立“科技兴农”战略思想。“七五”计划期间,作出“人口、粮食、生态”全面规划,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区。在17个县开展综合开发,对31个贫困县实施“温饱工程”。1988年,建立毕节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试验区。均达到预期目标。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基数上翻一番。 20世纪90年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和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黔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贵阳为内陆开放城市,全省建立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至1999年,引进“三资企业”1052户。1995年,制定“科教兴黔”措施,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政协及民主党派、社团积极配合。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先后制定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计划生育等可持续战略规划。开展国家长江、珠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工程。 从1992年起,贵州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至1996年,兼并企业160户,以改革产权制度为纽带建立企业集团56个,1997年至1999年企业破产15户,兼并17户,试点建立股份制企业15户。农村土地承包期从1994年算起,耕地承包期延长50年,非耕地承包期延长60年。1999年全省农村完成新一轮土地承包。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1999年,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3.3%。培育开放市场体系。1999年,全省有综合商品市场3215个。专业商品市场365个。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