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今夏,辉映着钢铁色泽的“鸟巢”成为了北京奥运的新地标,一个个崭新的世界纪录在这里诞生。在牙买加人不断带来席卷全场的短跑飓风之时,“鸟巢”成为了无声的见证者。
然而,有谁知道这背后的辛劳?
超高强度的钢结构,每块看台板长度误差不超过2毫米,1800根混凝土柱子80%倾斜,柱子距钢结构最近只有10厘米…… 把“鸟巢”从图纸变为现实,需要攻克的难题重重。靠着一股自主创新的倔劲儿和不惜力的拼劲儿,不论多大的难题,都在建设者的面前一一化解。
为了“鸟巢”用钢全部国产化,河南舞阳钢厂突破技术难关,制造出只有卢森堡和韩日等少数国家能生产的超高强度钢Q460E,实现了110毫米厚建筑用Q460的突破性国产化。
为了“鸟巢”14700块看台板的块块完美,北京城建构件厂和丰台榆树庄构件厂,更新了生产磨具,编制了新的施工工艺和操作程序。
为了“鸟巢”钢结构所有焊缝无裂纹,在300毫米高的空间里,焊工垫着尿不湿、蜷缩着身体一焊就是一天一夜。要知道,“鸟巢”钢结构的焊缝总长有3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天津的一个来回。
为了“鸟巢”钢构件迅速从外省市运抵北京,五省三市的公安交管部门和路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辖区内为“鸟巢”钢构件的公路运输开辟绿色通道,保证几千车“鸟巢”钢构件在1000多公里长的绿色通道上一路畅通地送到北京。
无论盛夏酷暑,无论多么艰苦,所有在奥运场馆工作的人,没有一句怨言。
“只有在中国才能建成这样宏伟的建筑。”看着国家体育场显露雏形,“鸟巢”设计师德梅隆感慨。
“鸟巢”只是北京31座奥运场馆建设的一个缩影。一个个在全球招标模式下选中的绿色环保、科技含量高、外形出众的奥运场馆,在2005年集中迎来了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蜕变历程。
在场馆建设的先期规划布局上,北京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6个场馆安排在大学建设,部分场馆规划在体育设施较少的京西地区。赛后,这些场馆可以成为大学生和当地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成为留给北京市民的宝贵奥林匹克遗产。
2006年,奥运筹办工作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那一年的国庆节,奥运场馆建设工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胡锦涛总书记在认真考察了奥运工程进展情况后强调,要切实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坚持节俭办奥运、廉洁办奥运的方针,力争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目标。
采用最先进可靠的技术,建造世界一流的场馆,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每一座场馆建设的座右铭。每一个奥运场馆都在努力以自己的创新,诠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主题——
“鸟巢”的地源热泵,能把从土壤中吸收的能量用于为自己冬供热、夏供冷;
“水立方”ETFE膜结构,以面积最大、功能最复杂于世界称最;
国家体育馆变废为宝,将首钢的8万吨钢渣经处理后用于地基回填;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的采光“气球”,让日间采光照明“零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