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在运动员车队接近永引桥时,小杨突然收到喊话员的通报:道路前方有一起剐蹭事故,现场民警正在快速处理。不过,小杨一点儿也不担心,他知道同事的现场处理十分神速。果然,一转眼的工夫,事故车就全都挪到路边了。5分钟后,小杨带着运动员车队畅快地驶过已经清理完毕的事故现场,丝毫没有放慢速度。
在一路畅通的行驶中,6时50分,小杨带着车队到达目的地——北京射击场,开赛后的第一个任务顺利完成了。
7年前的申奥报告中,北京对奥运会期间的交通做出了“从奥运村驱车可在30分钟内到达所有场馆”的承诺。这头一场比赛的交通就干得漂亮——只用了20分钟,就从北四环直达西五环外。比承诺的30分钟,还提前了三分之一。
申奥报告同时承诺:奥运村与比赛场馆之间由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连接线组成奥运交通环。这些线路将设置奥运专用道,保证运动员和官员的交通安全便捷。2008年以前,机场将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使年运客能力达到4800万人次,运送能力完全能够满足举办奥运会的要求。
按照这些承诺,在奥运会前,交管部门提前设置好了480公里的交通常备路线,建起由四环路、五环路及若干放射线连接组成的奥林匹克交通环,85%的比赛场馆都在这一道路系统附近。7月20日,二环、四环、五环等主要道路施划的长达286公里的奥林匹克专用道正式启用,专供持有8类44种奥运专用车证的车辆通行。而且,为方便观众看比赛,北京特意规划了34条奥运公交专线,直接通达各个奥运比赛场馆。
而已建成投用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和第三条跑道,使首都机场的实际年旅客吞吐人次可达到7600万人次,远远超出了承诺中的4800万人次。
回望申奥成功7年间,北京的交通几乎每年都会有新改变。
2004年,北京街头的交通指示灯更新换代为亮度高、故障率低又节能的新型LED信号灯。
2005年,北京全面修改全市的交通标志、标线,五环全程施划“最低限速”标记,出租车开始区分上下车和待客两种停车位。
2007年,北京陆续对三环路主路及辅路交通标线进行复划施工,本市各个路口陆续更换新型信号灯。新信号灯在雨、雪、雾天气中更容易辨认,而且通过灯檐的遮挡,使其他车道和方向的车辆不会受到误导。
还有更多的改变,悄然发生在这座城市中。
自2001年以来,累计投资549亿元的北京快速路系统网络已经建立起来,包括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以及快速联络线、放射线、机场高速等,实现了区区通高速和城际交通、市内交通、奥运场馆交通三个层次的畅通衔接。地铁5号线、奥运支线、10号线一期和机场线等一批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也相继投入使用。今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由目前的114公里增加到200公里。
不过,虽然北京的路网数量和地铁里程都在迅猛增长,但是像所有的大城市一样,交通仍然是个难解的方程式。因为,在北京加快地面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步伐的同时,机动车的保有量也同时在以每天1060辆的速度飞速增长。